[豆瓣书评Angela] 我爱你,我的泰迪熊

  原出处:http://www.douban.com/review/1593682/

  我们只要活在世间,就绝对有机会经历控制和被控制的种种关系。平等的关系,只有两个心态健康成熟的人之间,才能发生——我们不需要质疑,这样的关系是多么的少见。无需谈及其他,我们的文化,已经默认了男人的控制地位和女人的被控制地位。当然,女人也有她的控制方法,比如通过扮演没头脑的小女人、需要帮助的弱者和无法独立的附庸来达到她的控制目的。
  
  控制欲,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从我们在安全的子宫诞下的那一刻,感到这个世界诸多的无法掌控,我们就陷入恐慌,通过哇哇大哭来控制我们的父母来获取食物和温暖。对事情和关系的适当掌控,是必要的,没有任何约束的关系将是一个灾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度,真的很难把握。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已经控制欲过度了;有些人知道自己控制欲很强,但是TA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埃文斯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关系模式,那就是小孩子和他的玩具泰迪熊。当孩子觉得孤独的时候,就跟泰迪说话;泰迪不会说话,但是孩子认为他了解泰迪的一切想法,泰迪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这样的一种关系,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许多控制者与他的被控制者之间的关系: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无须解释,解释就是掩饰;你最好乖乖地给我呆在家里,别跟着其他人出去旅行,一旦脱离了我的视线,你就肯定没有办法照顾你自己了;你休要表现出什么成熟稳重的思想,你根本就是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除了我还会有谁愿意要你——并且通过不断地折磨对方,让对方变得歇斯底里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推卸责任,“是你让我失控的!如果你这样这样(做他的假想人泰迪),我就不至于这样了!”
  
  控制人的方法很多很多,我见得最多的一种,存在于婚姻关系中,那就是婚后不允许对方出去见异性朋友,更有甚者,不允许对方跟其他人通电话,跟踪对方等等。控制者通过这样的方法或多或少地切断对方与其他人的联系,以求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可以直言,在这样的关系中,控制者并非全心全意地爱被控制者这个真实的人,而是通过把假象的泰迪固定在被控制者身上,来满足自己的感情;一旦被控制者消失在自己的眼中,他(她)就无法完成安全的幻象,变得暴躁不安、疑神疑鬼。
  
  大多数的人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真的爱那个他们自以为深爱着的那个人吗?我曾经见过这样的追求者,从初中开始“爱”我,情书写了一摞又一摞,直到十年之后找到我们家去,把那些泛黄的情书其中一部分送给我,说他这么多年,“为了我”,努力变得很优秀,不抽烟不喝酒不沾染任何恶习,他的好朋友个个都劝他放弃,可他一直以来“都无法放下”——可笑的是,我并不认识这个男生,从来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我跟他从来没有打过交道,他了解的“我”只是一个当时的公众人物的表面——他并不知道,他“爱”的是一个他假想的人,“无法放下”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意志没有得到实现。毫无疑问,我拒绝了这个人,但是他并不死心,一直到我大学毕业后,依然跑到我们班的校友录上去找我!这是一个典型的跟着泰迪生活的男生。我不知道他现在的生活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他不能意识到自己活在虚幻和假象里,他以后都很难得到幸福。
  
  如果你摇摇头回过神来,睁大双眼,看看坐在你面前的或者远在他乡的,你“爱”的那个人,看清TA真实的样子,跟这个真实的人沟通,你将有机会更多地了解自己,跟幸福更近一步。
  
  昨晚读克里希那的自传,里面有句话很喜欢:没有准备好的人最好远离真理;你一旦听到真理,就必须实践它,否则它将变成你心中的剧毒。我建议那些并非发自内心想反省自己的人,别看我写的这些泰迪系列的文章;BTW我特别声明,这里写的东西不是以哪一个特定的人作为模型的,请不要对号入座。
  
  很多时候,在感情里面,我们得到的和追求的,完全背道而驰。这是一个怎么样达到的死胡同呢?让我们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小孩子孤独地跟泰迪熊一起玩耍;孩子找到一把玩具枪,在房间里冲锋陷阵、跟将军一样威风八面,摆出各种他能想到的威武造型,然后他问小熊:“泰迪,你看我是不是很威风啊!”泰迪一如既往地望着孩子,微笑地眼神让孩子很满足,“是的,泰迪认为我确实很威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的行为多么令人失望,泰迪依然在那里鼓励我们、认为我们是最棒的。
  
  可是真实的世界里,亲密的人会对你的滑稽失败表现出质疑:“事情的确是这样的吗?”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控制者的内心世界已经天翻地覆:“你竟然敢质疑我!你变了!”是啊,泰迪绝不会是这样的!曾经有人跟我说,“男女之间因为不了解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而分开”。这是一个控制者的内心真实想法(谢谢他对我那么坦白)。对于他来说,真实的人都缺乏吸引力,只有假想中的人才是完美的;真实的人在他面前,永远显得卑微,别人唯有选择远离。对于控制者而言,无容置疑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不断地追求胜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他们没有建立起“内在的自我”,通过外在世界来塑造“自我”。别人说他们错了,他们就跳起脚来骂,直到别人都忍气吞声了,他才雄赳赳气昂昂地离开战场;也有其他形式的战斗方法,比如通过祥林嫂式的不断啰嗦,通过向别人不断地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来达到让自己确信自己是最合理正确的人这一目的。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控制者那么拼死地求胜,尽管我们都知道在感情的世界里,不存在啥输赢(只有两败俱伤或者双赢),可他们还是一定要求一个输赢:因为他们的胜利一旦被摧毁,他们辛苦塑造的自我就会瓦解,这理所当然是一场殊死的战争。
  
  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两个都是控制者,可以想见,每天都有硝烟弥漫,而且他们的关系将会是别人无法理解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都纠缠在胜负输赢中,无法脱身。如果一个是控制者,一个是被控制者,那么被控制者的反抗程度,会依照TA“内心的自我”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不同,一个有着强大完整的“内心自我”的人,也就是一个人格完整健全的人,会不惜一切地去摆脱这种被人抹杀个性的精神折磨;对于一个暴戾、完全沉浸在假想世界的控制者而言,泰迪一旦离开,TA的“自我”就完全崩解,恐慌、生不如死的黑暗体验会让TA不惜动用威胁、恐吓,乃至杀害被控制者的违法行为——所谓的“因为我太爱你,所以我不得不杀死你”。在那样的控制下,只有极少数的被控制者有勇气挣脱的桎梏——大部分的受虐妇女(当然也有受虐的男人)终其一生都在忍受着这种折磨,害怕一旦离开就会遭到报复,事实上我认识的女性当中,就有人在跟男友分手之后,遭到男方跟踪、骚扰和报复(去她所在的单位诽谤她)。如果一个控制者找到一个习惯于被人控制的“玩偶”(儿时受父亲虐待过的女性会倾向于寻找有暴力倾向的丈夫,“拯救欲”让她心甘情愿地沦为泰迪),那么这将是一场演双簧悲剧。
  
  除了向外攻击他人之外,还有些控制者,在受到分离的威胁时,会采取向内的攻击模式——那就是虐待自己,通过利用被控制者的同情心或者对可怕后果的恐惧等心理来达到控制目的。“如果你不跟我继续谈恋爱,我就死给你看!”这样的事情,我大学的时候就见识过,一位台湾男生拿着小刀在阳台对准自己的手腕,扬言如果女生跟他分手的话,他就给自己放血(其实,某些无赖式的民工讨债方法,本质上也是同一种方式,只不过民工是弱势群体,我们通常会更加关注他的艰辛困苦,而且他争取的是自己应得的利益,不能说是“病态”)。“女子跳楼殉情”的新闻层出不穷,想必各位都有耳闻。往往经过一番闹腾之后,被吓坏的被控制者重新回到控制者身边,有些人从此一辈子都无法再脱身,除非控制者找到了新的泰迪。人格健全的被控制者,会鼓起勇气想办法摆脱控制,但是这样的事情可大可小,关键要看控制者陷入假想的程度有多深;严重脱离现实的假想者,会真的不顾生命来强迫对方留下,上文已经提到过,这对于控制者来说,确实是攸关生死的,因为泰迪的离去,会让控制者小心翼翼从外向内建立的“自我”即刻瓦解。
  
  控制者会在意欲控制而不得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报复,报复的严重程度依照其意欲建立关系的疏密而有区分。我有个同学,毕业之后,曾经多次对其他人抱怨我对于同学情谊的漠视。在他看来,毕业之后,如果不积极地跟他保持联络,那就是对他的不尊重。这是一种意图控制未得的愤怒:“我想你跟我经常联系,你竟然不这样做,你简直就是无情无义!”控制者不会去探究他人真正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对方会不再跟他联系了,他只是在四处抱怨:你们看,那个人,很冷血,一点不把别人当回事。很多时候,犯“小人”就是这么犯上的。
  
  那么我们要怎样行动,才能摆脱他人的控制,同时又让自己不成为一个可怕的控制者呢?关键在于“自我”建立的方式上。什么是“自我”?梅兰妮·克莱因认为,自我的核心与婴儿最初的且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即与母亲的关系)联系非常密切。早年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正常的小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内在自我,有比较强的自我认同感,不需要通过不断地与外在世界逆向建立“自我”而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能够适度地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不吝于赞美孩子的母亲,往往能教出自信&有安全感的孩子。记得小时候老妈第一次教我洗衣服,那个时候还没有洗衣机,四五岁的我,拿个小板凳坐在她身边看她搓啊搓,看了一阵我突然问妈妈:“洗衣服是不是最主要把衣服的领子和袖口洗干净了?”老妈听了开心得咯咯笑:“是啊是啊,你真是太聪明了呀!”这还不算,还跑去家里其他人甚至邻居面前夸,“我家这女娃,真是聪明得不行了哟”。老妈竟然能把这件小事当成一件很了不得的、很值得欣慰的事情,一直在那里夸耀,以至于我现在都仍记忆犹新。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在那里写歌歌颂母亲,而不是父亲,道理就在于:母亲是引导我们建立和认识自我的第一人。 [这段让我觉得,父亲有时也是可爱的,我并不是完全丧失了父爱,只不过我认为的父爱与现实相差甚远…]
  
  但是我更喜欢卡伦·荷妮的说法,她认为除了儿时与母亲的关系影响之外,成长过程中的其他种种因素也是导致我们的自我发展良好与否的条件。这是一种更加人本主义的说法,也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我”已经不能回到小时候的“我”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是无药可救了,“我”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治疗,心理自助,寻求健康正确的信仰等方法来重建内在自我。虽然时间上稍微迟了一点儿,但比起那些一辈子都没有搞清楚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就稀里糊涂死去的大多数来说,“我”可是一个真正的有智慧有勇气的平凡人。
  
  古人曰,朝闻夕死,妙哉,此语。
 



文章来自: 豆瓣书评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412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1000 字 | UBB代码 开启 | [img]标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