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选择》书摘

强迫行为背后的原因:

1. 返家本能:
想在目前的生活中重建过去的生活,可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我们也不需要回去,因为我们一直把过去带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都有重建原生家庭熟悉的生活模式的本能,哪怕这种模式是痛苦的,有破坏性的,不健康的,这种现象是拖累症者表现出来的最令人费解的问题之一,也是他们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之一。
拖累症者往往具有异想天开和过度罪恶感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在拖累症者的原生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拖累症者比一般人有更强烈的复制过去生活的愿望,据一些研究资料显示,我们的决定20%出于理智,其余的均出于非理智,即我们内心深处的直觉,而拖累症者的内心深处是像那棵遭受雷击的树一样被扭曲了。"若能重新来过"

2.异想天开
他们喜欢一厢情愿的作如是想:"如果我做得好一点,事情就会变得好起来","如果不是因为我这样,他就不会这样了,我们就不会分开了","如果我这样做,那么我们就会回头了","如果事情重新来过,我这次一定可以处理好","若能重新来过..".... 是的,我总是喜欢这么一厢情愿。

3.自制的罪恶感陷阱
虚假,不当的罪恶感却因起因不明很少被社会学,所以能长期刺痛你,腐蚀你,而且多年以后被忽视的,没被原谅的"罪恶感"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你生活中浮现出来。

4.陷进"熟悉"的痛苦中出不来

—————————————————————————————————————————

拖累症者的亲密关系症状:

1.强迫 vs 选择

拖累症者的人际关系中有一种物质,可以称之为"强烈的"或者"被迫的",它的本质就是无法抗拒的强迫/沉溺行为,他们之间仿佛被一根看不见的隐形绳索捆绑在一起,其中一个人最轻微的举动都会引起另一个人的强烈反应,他们在关系中的位置是僵硬的,每一人想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都要事先审慎的评估对方可能有的反应。"别提这事了,他会不高兴的","不能承认我受伤了,他只会取笑我","如果我表现出我真实的感觉..","我不敢做什么,我怕他会有不好的反应"等。

健康的关系中"选择"就不同,欲望在那儿,但不是强烈到非要不可,爱,是一种选择,是自由的决定。"我会做最有益于我们关系的决定,如果他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沟通",对"没有你我会活不下去的"的直接反应是"不,没有你,我仍然会活下去,现在我深爱着你,如果不幸的事真的发生了,我要选择坚强的活下去",这种可以"选择"的自由使他们的关系更丰富,更美好。Love is a choice

2.受威胁的不自我形象 vs 受保护的完事的自我形象

拖累症者的人际关系是,当两个人纠缠在一起时他们仿佛在说"我与你靠得越近,我的自我形象就越清晰","当我模糊的自我形象与你模糊的自我形象完全重合时,我们都将获得一个清晰的自我形象","我是残缺的,你也是残缺的,我们合在一起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每一个人都想从对方身上汲取使自己的自我形象清晰起来的东西,然而,每一个人都没有能力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东西。
两人都花很多精力在对方身上,他们迎合或模仿对方的需要,不完美的当作完美的,因为他们希望他们的关系看起来完美。
感情在他们生活中的比重往过大过重,不健康的感情成了消耗他们生命的强迫性的沉溺行为,倘若一个人想要离开(因为感觉窒息),另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就感觉受到威胁,因为太多的自我形象是从对方汲取来的,因而当对方需要分开远离时,从对方身上得到的自我形象的替代品也要跟着离开,所以他会感到受到威胁而非常痛苦,在情感拖累症的情形中,患者往往会觉得,如果两人分手,自己一定无法活下去,他们肯定自己一定会憔悴而死,然后,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之间目前的这种关系才是最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关系

健康的感情中,关系中的各个层面会为他们提供新的空间和尺度,因为两人的自我形象原本就十分完整及坚固,他们拥有自由,不一定非要与对方联结,这样的自由使他们获得一种保证,使他们在联结中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他们的自我形象,人格的完整性以及价值感都存在于内心,他们不必依赖他们和自己的关系来维持自我形象,他们的安全感是发自内心的,当他们与他人形成了新的亲密关系时,彼此相爱,分担重担,但不会过度依赖对方以至于失去自我,即使分开也不会到丧失自我的地步。

3.幻想中的力量 vs 真正的力量

拖累症者相信,他的力量来自于对方或与对方的关系中,他们的活力力量自我价值都是从对方身上得来,仿佛在他们心底有个细小的声音在说"如果你离开我,或者疏远,我就会推动力量和活力,我就会渐渐憔悴以至活不下去",可事实却刚好相反,这样的拖累关系才是真正的消耗和浪费他们的精力以及生活的源头,两个人都在对方的爱的空槽里拼命汲取爱,两人都压抑了一肚子的怨气,他们的精力就这样被消耗着。

健康的关系中,稳固挺直,在一起,却又是分开的,两者不同,又互补,这样的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力量。

4.通俗闹剧 vs 涓涓细流

拖累症者的婚姻关系通常会经历异常激烈的跌宕起伏,使他们的生命线在关系恶劣时,远远避开,当和好时,又完全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分分合合使他们对自身感到困惑,觉得被侵犯,随之而来的则可能产生仇恨,甚至引发暴力,最后,甚至连曾经拥有的快乐时光也会变成一段不堪回首的恶梦。

健康的两性关系,好象两条涓涓溪水,有时相互交汇,有时分开,双方保持着一种健康稳定和谐的起伏韵律,两人有各自的人生目标,这时在他们之间会有较大的空间,有时又会在一起分享美好特殊的时光,彼此温馨甜蜜的靠在一起,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他们的个性依然保持独立,他们的关系则始终保持着一种稳定亲密的关系。

5.占有式的爱 vs 信任的爱

嫉妒,通常在拖累症者的爱情中占很大比重,因为他们严重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形成多疑的妄想症,比如千方百计的想找到一点征兆或一丝证据来证明对方可能与人有染,任何一点小事在他们之间都能演变成世界大战。

而健康的信任的爱却成了明显对比,给对方很大自由空间的信任的爱,虽然在健康的爱情关系中也有怀疑吃醋的时候,但不同的是,他们不会过度第三或限制对方的自由,拖累症者身上的是一种贪婪的监视欲,任何一个无心的浍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不安,而健康的信任对方的伴侣,就不会无中生有或凭空猜疑,这不不是说他们爱对方不深或感觉迟钝,而是因为他们里面的安全感使他能安心接受伴侣在外面有自己的交际空间,他不会轻易觉得自己被威胁而心生嫉妒,这样的关系将会非常舒服

6.狭隘的关系 vs 广阔的支持

拖累症者太沉溺于某件事或某种重要的关系,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一个人的身上或花在处理与之有关的问题上,以至于再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其他方面了。他们会远离友谊,丧失个人空间和独自的活动范围等

健康的人就不同,他们把精力分布在多种关系上,就象一个桌子,有四根柱,就算断了一根柱桌子也不会跨掉。

7."股市综合症" vs 稳定的自我价值

拖累症者与周围的人的生活紧紧绑在一起,他们会因对方的反应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且必须适应另外一个人一时兴起的各种念头,小心翼翼的研究征兆一刻也不能放松,而且因为他不能主动影响对方,所以也因此容易对自己的情绪失控,使他产生巨大的挫折感,紧张和焦虑 。

健康的两性关系中,他的生活不会被对方完全占据和左右,他的快乐和满足不完全取决于对方是否快乐和满足,因此他能提供给对方的支持和鼓励才更加有力,因为他不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被迫回应他的行为,维持健康的互相依赖又独立的关系,关健就在于拥有良好的自我形象:那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信。

8.重复性的强迫行为 vs 面向未来
拖累症者迫切的想要重回过去,旧伤不断,而使潜意识中一直绕着"过去"打转出不来。
而健康的夫妻关系通常是向往和展望未来生活的,他们没有要处理的旧有问题和伤痛,过去的问题都解决了,因此两人的关系在一种健康的自由的状态下成长和发展。

9.必须控制 vs 愿意妥协

10.遗弃恐惧症 vs 对上帝的信心(不害怕一个人)
拖累症者内心深处的那股暗流不停的警告他:如果你被遗弃,你就会失去太多太多东西,你就会衰亡,"因为害怕被遗弃,你就会不择手段的想维持这种关系,想尽办法不让它终止"

—————————————————————————————————————————

其它 tip:

1、婚姻是乘法,而不是加法,0.5x0.5=0.25 而不是1。
2、两个储爱槽很低的人会很容易互相发现和吸引,因为具有强烈的磁场,他们对对方的感觉强烈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们完全看不出这种互相伤害同时又彼此崇拜的态度有什么不对劲。
3、拖累症者严重缺乏自我意识与个人界限,即缺乏 "我是我"的明确身份,他们不确定自己是谁。
4、拖累症者无法了解和察觉"真爱",很容易不正确的把热恋、爱的饥渴、身体上的吸引与单纯的爱和关系混为一谈。
5、拖累症者会把沉溺的特性带入他们的人际关系上,很容易无可迷恋别人,无法自拔。
6、拖累症者倾向于寻找他们所缺少的特质,最后的结果就是婚后发现对方很陌生完全不是自己当初爱上的人,因为双方都渴望在新的关系中彻底改变自己。
7、浪漫的爱情会随着幻想的破灭一起烟消云散,而如果爱情基础稳固,且深入彼此的心灵,就完全不同。
8、健康的婚姻关系,可以用两个圆圈来表示,他或她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各自代表一个完整的圆圈,是一个健康的个体,他们拥有各自的界限,并不是两人合成一人,而是仍然拥有各自完整的自我,且又能相互协调,彼此搭配,因此,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为了双方的和谐和满足所做出的努力。
9、拖累症者试图从对方身上得到自己欠缺的部分,最终,两人都觉得被对方拉扯而感到精疲力竭透不过气,两人都有一种被侵犯被剥削的感觉,当两人关系过度亲密时,反而逼近人们关系的破裂点,其中一人或两人最后会用力推开对方大声喊着"我需要呼吸的空间"。
10、否认(逃避),拖累症者"否认"去承认他们沉溺的事物,以使得他们有继续沉溺的原因,不管是人还是事,他们说"没事的,这样很正常",他们拒绝去批判和承认问题
11、甚至如果两性关系中使他沉溺的人,他也未曾去"顺服"他,比如家庭暴力,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一味的忍受,最后变本加厉,对方也觉得没有问题。故拖累者与沉溺者的关系变得"非常稳固"得可笑。
12、十阶段康复"过山车"曲线图:没有痛苦-> 探索和发现痛苦 -> 制作人际关系清单 -> 控制沉溺 -> 离开心理的原生家庭 -> 找到过去的悲伤痛苦点并释放 -> 建立新的自我认知 -> 获得新的经验 -> 拥有新"父母" -> 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 经常性的维修和保养现有的良好状态。
13、建立新的自我认知:我是谁?理出旧有的自我认知清单;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羡慕什么样的人?
14、建立健康的新界限:比如两个人暂时分开一段时间,打破沉溺循环,从心理上完全的独立成长(注意,不是冷战),重新设定及尊重新的关系界限和独立的空间,有助于健康关系的养成。隔一段时间保持一段真空(在两人的协调之下)。
15、抑郁是一种内在的愤怒,需要找到出口点释放掉愤怒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书摘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973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1000 字 | UBB代码 开启 | [img]标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