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Real Love》- 真爱与假爱

真爱与假爱:真爱就是无条件的、不期待对方对你有任何回报的爱,你不会因为他而生出任何的不满、失望、愤怒,如果一旦有这些情绪那么说明你没有在“真爱”他,你的爱是期待回报的。如果你在说谎(比如不诚实的向对方坦白自己的心情、你的缺点),比如认同自己的“受害者”身份,甚至用各种方式(争吵、生气、冷战等)来逃避问题,都说明你的爱是“假爱”。

《Real Love》([美]格雷格.拜尔)这本书其实看起来挺难受的,因为作者的用词反复而且累赘,不善于总结,一个问题可能在多章节都重复的讲,翻译得就更谈不上精简,如果要从这些累赘不简的书,一字一句的读,其实挺费神的,我两天才看了60页...。

作者说明了,我们通常概念上的“恋爱”只不过一种“假爱”与“假爱”的交换:
- 我这样“爱”你,为何你不能象我“爱”你一样的“爱”我?
- 我做了你想要的,为什么你不能使我也满意?
等等,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假爱的交换,是爱的交易,需求上的交易,一旦有一方不满了,那么两人将面临假爱的被揭穿,意味着“假爱”被终止。

我试着一一列举我曾经对他的期待和要求(非常诚实的):[隐藏日志:http://www.sencci.com/other/elva/pjblog/article.asp?id=582]

这样稍稍一列举,我着实吓了一跳,原来在我的意识里,我曾经这样的希望把他据为己有,希望他满足我的占有欲、希望他能成全我的快乐,甚至总是希望他成为改善问题的一方,而不是自己,也许,我害怕付出会越来越得不到回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把这样的需求最大化了呢?我记得以前他来武汉,我都在害怕,因为怕“见光死”,那之前,的确,我是没有一点需求的,所有的状态都是:我无条件的爱他,也无条件的接受,爱才会那么满那么满。是不是因为...潜意识里,见了面后,我认为互相具备了责任,所以才会有要求呢?

可另一方面,我还是难以认同,“占有欲”、“吃醋”等不是爱情的应有面貌吗?爱本身就有排它性的,如果我能忍受他与前女友温柔细语,或者对其它女生和对我一样,如果这样我还能云淡风清的笑笑说“由着他去吧”,那我真的是在爱他吗?如果我认同了这些,是不是表示我也可以有这样的举动呢?

最近我经常看到的一句话还有:“要懂得感恩”。
这话太模糊了,我挺懂得“感恩”的啊,别人对我好,我总会说谢谢,可看了这本书(的前60页),才知道,真正的与伴侣之间的感恩,需要多么大的“真爱”的力量:

感恩和期望,是成反比的,我越是期望得多,越是感恩得少,因为即使得到了,我依然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这是我应得的,而不是以一种“空”的状态去无条件的接受。无条件的接受?这看起来很奇怪,可这是真的最幸福的状态,即:我没有期待过,那么不管我接受到了什么,都将会让我觉得幸福和满足。
如果我想要5个苹果,对方只给了3个,我会觉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一方面认为这3个是应该的,另一方面会纠结于另外没有获得的2个,所以我永远都开心不起来。如果我开始学会收回我的期待,将5个苹果变成1个甚至0个,那么3个将是多么开心的事?也是多么令人感激的事?

而无条件的、无期待的爱,也意味着,如果我没有期待过,那么就谈不上失望、失落,更谈不上愤怒,所以即使他没有给我,我依然不会有任何情绪变化,就象爱最开始一样。

所以:真爱 = 无条件的接受 + 无条件无期待的爱。也只有“真爱”,才能让爱情永远保持在初恋状态。很难对吗?可是我想“真爱”,是可以用时间和修为来慢慢达到的。

3个月以前,蔷薇妹妹曾和我抱怨:“我们女生宿舍要搬地方,别的室友都有男友帮她们搬,可是他呢?让他从江苏过来帮我,可他居然说没时间?!我要这样的男友干嘛呢,我想着就想哭。每次她们提到和男友又去哪了,我就觉得难过,我讨厌异地恋,觉得一点炫耀的资本都没!”甚至还说“我希望他和我去深圳发展,可他却说他讨厌深圳想呆在无锡老家和父母在一起,这多么不公平!为什么我以后要和他的父母在一起,而不是和我的父母在一起!他太自私了”

我觉得很可笑,虽然这样的表达很诚实(至少比我要好),你希望他坐5,6小时的火车,只是为了给你搬东西,你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你甚至期望爱来满足你的“虚荣心”,甚至在谈“公平性”,当时我和她说:
记得为什么最初的爱情总是那么美好吗?因为我们的心里是‘空’的,所以接受对方的爱时,会满怀感激,我们从来不去奢求对方能为我们做什么,所以他的每一点给予,都是那么让我们感动。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认为对方做这些是应该的呢?甚至如果不做,我们就不满足呢?我想,如果能试着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需求清空,那么,再获得对方的付出,哪怕只有一点,我们就会感激会觉得幸福,不是吗?

难以想象,这是我3个月前和她说的。吵架后,我偶尔也会想想这些问题(虽然大部分的时间,我只是在不停的切换着QQ看他的头像,或者在心里埋怨他等),即使我当时想到,可其实却没“通”到。隔不了4,5天,当问题重新扔在我的面前(比如立马开始吵架,比如他突然消失不见也不报备),我还是无法忍受,思维总象海藻一样,退了又缠上来,无休无止。“小我”总在面对情绪时,站到了尖顶上。我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想通这些,更多的...不再是“本我”和“小我”之间的斗争:问题没有出现前,“本我”在告诉我应该如何,可一旦问题扔在眼前,“小我”又战胜了“本我”,情绪又快速统治了我的思想,一点挣扎之力都没。我想我应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让“本我”不断的指正“小我”,推翻过去的自己,比如我的自以为是,我的自做聪明,我用我的“强迫性思维”去编造种种的“故事”并迫使它们变得无比真实等。

恩,我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到真正的开悟…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书摘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272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1000 字 | UBB代码 开启 | [img]标签 关闭